前256——前195
劉邦,史稱漢高祖,沛縣人,秦時任泗水亭長。公元前209年舉旗起義,稱沛公,服從張楚陳勝領導。后歸服楚懷王。秦二世二年(前208)秋,率軍攻入武關。劉邦按照張良計策,以兩萬人馬大敗秦軍。在各路諸侯抗秦過程中最先入關滅秦。
劉邦所以先行滅秦?既有自身素質因素,又與當時歷史條件有關。劉邦與人友善,喜歡施舍,善交游,因而他身邊聚集一幫有才華的人。加上他任亭長,與縣吏肖何、曹參有莫逆之交。劉邦為人大度,心胸豁達、素有大志,當時社會動亂,他仗義行事,勇于承擔責任,顯示出領導才能。劉邦先入關,與當時歷史條件有關。當時項羽在河北作戰,吸引并消滅秦軍主力,京城秦軍力相對薄弱。
秦亡后,劉邦、項羽二人成為諸侯王爭奪領導權的焦點人物,他們之間展開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最后劉勝項敗,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得勝登基。毛澤東同志說:“項羽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劉邦能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與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劉邦勝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比較了解百姓疾苦,一進關中就提出“約法三章”,為父老除害,不侵占和欺壓百姓。以后,又實行許多取悅于民的措施,百姓滿意。策略正確。政治上為義帝發喪,師出有名,掌握了主動權。軍事上聯絡諸侯軍,組成統一戰線,孤立項羽。善于用人。韓信、陳平、英布原為項羽的人,后投奔劉邦,劉邦用人不疑,使他們各盡其才,都建有奇功。善于聽取意見。敢于公開認錯,收回成命。斗智斗勇。不與項羽單打獨斗,寧斗智不斗力。后方鞏固。在巴蜀、關中地區恢復了郡縣制,派肖何妥善管理后方,能夠源源不斷向前方輸送兵員和物資。劉邦屢次戰敗,都能回到關中,積聚力量,重赴前線戰斗。
劉邦稱帝后,面臨諸多困難。首先他轉變思想,從馬上到馬下,總結秦亡教訓,重用文人,漢承秦制謀變革,穩定臣民鞏固政權。漢初封異性王七人,穩定了大局。政局穩定后又翦除異姓王,鞏固了中央集權。
劉邦治國政策,主要有:勞力歸農。頒布軍隊復員令,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和免除賦稅徭役。動員流亡之民回鄉,“復均爵田宅”。釋放罪人和奴隸,增加農業勞動人口。鼓勵生育,詔令“民產子”,可免徭役二年,以資鼓勵。使中國人口數量第一次達到歷史高峰。減輕徭役。實行慎重民力制度,縮短服役時間,規定23歲開始服役,56歲免役,還允許以錢代役。薄斂賦稅。土地稅征率為十五稅一,人口稅為每人每年120錢。漢初,統治者極為節儉,對恢復生產有積極作用。抑制商人,規定工商業者另立戶籍,從政治,經濟上監督限制。商人不得穿絲綢,不得攜帶武器,不得乘車騎馬,不得做官為吏。不僅地位卑微,還要加一倍至數倍的算稅,目的是驅商務農,迅速恢復生產。遷徙豪強,下詔將齊、楚兩國昭氏、屈氏、田氏等五姓及其他豪強10萬人口,強制移民到關中,由政府供給耕地及住宅。安定環境。加強邊境防衛,并向邊境移民,使漢政權更加穩定,為開發邊疆,集中精力恢復經濟,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對匈奴實行和親。冒頓單于殺父自立以后,匈奴勢力空前強大,構成了對漢王朝的嚴重威脅。于是,制定和親政策。以漢朝宗室公主(實為農家女子冒充)嫁于冒頓單于,每年送一定數量的物品,漢與匈奴結為兄弟,互不侵擾。開放關市,準許外人往來貿易。
予立太子。高帝二年(前205年)已立劉盈為太子。劉邦晚年欲廢長立幼,呂后及群臣為之諫諍,并采取了一系列阻止活動,劉邦更易太子沒有成為現實。但予立太子卻成為漢代一項制度,并成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的慣例。
高帝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前195年)劉邦病逝于長安長樂宮,享年62歲,葬于長陵,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小結:
劉邦、字季,屬蛇。生于普通農民家庭。父劉執嘉,母王含始,妻呂雉即呂后。其性格放蕩不羈,風流倜儻。有農民習慣也有豪俠仗義。兵起后善于用人,從諫如流。從豐西逃匿,到沛廷起義,到即位稱帝,事事表現出謀略超人。做漢王4年,皇帝8年,病死。
生卒時間: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安葬之地:葬于長陵(今陜西咸陽東)
歷史功過:是高明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對人類文明有巨大的影響力。繼承和發展了秦朝體制,改革和放棄了秦始皇的苛政峻法,給百姓以休養生息的機會,推動了歷史前進。他對子弟大舉分封,在他死后不久,各藩國間互相攻伐,同姓王勢力甚至威脅中央,直到武帝時才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