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累是遠古部落聯盟陶唐氏首領堯的后裔,是被史學界所認同是劉姓歷史上第一位名人,被省內外劉姓所信奉的劉姓始祖。據《左傳》、《史記》記載,劉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間,因出生時手上顯現“劉累”紋樣,家人以為吉祥,遂以劉累為名。為劉氏始祖。
簡介
黃河中下游華夏民族夏代,夏帝孔甲帝得到雌雄二龍,聽說劉累曾學養龍于“豢龍氏”,就命劉累養龍,因劉累養龍有功,孔甲賜他“御龍氏”,后來一龍死,劉 累將其制成肉羹獻給孔甲帝,孔甲因之味美,命令劉累再獻,劉累因懼怕龍死之事暴露,,遂遷到中岳嵩山南側的堯山(大龍山,又名石人山)東麓,河南魯山縣昭 平湖地區(今河南魯山),在此墾荒漁獵,最后卒葬于此,劉累子孫后來便以劉為姓,成為我國劉姓的最早起源。
《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乃劉累之故地也。”古緱氏縣今屬河南洛陽偃師縣,轄境西南有地名劉聚,相傳是他養龍時所居處。
傳說
堯之裔孫
劉累,堯之裔孫。早年,劉累曾向豢龍氏董父學豢龍、御龍于豢龍氏。約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時,天降龍于今河南省臨穎縣豢龍城東南角龍蕩溝處。孔甲 派劉累到此養龍,長達7年這久。因劉累養龍御龍有功,孔甲封他為御龍氏,代行豕韋國君。后因一雌龍死,累把龍肉加工成美食,送給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 味道鮮美,又向劉累求食,劉累怕死龍事發,孔甲追究問罪,便于約公元前1873年,劉累便遷徙到堯山(大龍山)東麓,今天的河南省魯山縣隱居,隱匿了原來 的名字,改稱“丘”,人稱“丘公”,稱隱居的地方為“邱公城”。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丘公改為劉累,劉累族人遂改姓劉氏,中華劉姓遂劉累繁衍生息。早在 明代前,后人把邱公城附近的耿集鎮(古稱竹峪寨)雅稱“豢龍故里”,又在西寨門迎門額上鑲刻“豢龍故里”門額石記之。劉累終卒于今河南省魯山縣邱公城,葬 于邱公城東北30米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修筑昭平湖,劉累墓便沒于昭平湖中。
族譜記載
劉累公(聚義公長子),字華美,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1898年),劉氏族譜中為劉氏十八世祖,卒于夏桀三十一年癸酉(公元前1845年)享壽壹 百一十一歲,(一說累公享壽一百零七歲,又一說累公壽八十四歲)。公誕生時,兩手握拳凡三年。張開時兩掌現龍紋,并有文在手曰: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 公學擾龍於豢龍氏,十歲能擾龍。夏孔甲帝時天降二龍于朝.雌雄各一,帝令累公飼養,公能飲食之,帝嘉,于孔甲三年甲辰(公元前1877年)晉封累公為右丞 相,并御批賜累公為御龍氏。孔甲七年戊申(公元前1873年)一雌龍死,累公潛醢以食王,王使求之。公恐懼,帶領家少奔魯(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避禍,時 年二十六歲,遂遷于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安家置業。
劉累墓
劉累墓于平頂山市魯山縣城西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昭平湖景區附近,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堯山(又名石人山,古稱大龍山)東麓。 207,311國道交匯于此,在魯山縣城乘坐魯山至石人山、江河的汽車沿311國道行駛10公里即可到達昭平湖景區大門,再順沿景區大道東北方向0.2公 里到達劉累墓,劉累墓距劉氏與龍文化碑林0.2公里,緊鄰劉累祠。
劉累墓、劉累祠、劉氏與龍文化碑林共同形成了參觀劉累的旅游線路。2000年4月,在史學界和魯山縣委、政府的關心下,魯山縣有關部門又在昭平湖風景區重新修筑了劉累墓,海內外更多的劉姓族人前來尋根問祖。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的記載: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能擾龍,事夏 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封為杜伯,亦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會。會適秦,歸晉,有子留於秦,自 為劉氏。 生明,明生遠,遠生陽,十世孫,戰國時獲於魏,遂為魏大夫。秦滅魏,徙大梁,生清 ,徙居沛。生仁,號豐公。生煓,字執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漢高祖也。高祖七世孫宣帝,生楚孝王囂,囂生思王衍,衍生紆,紆生居巢侯般,字伯 興。般生愷 ,字伯豫,太尉、司空。生茂,字叔盛,司空、太中大夫,徙居叢亭里。愷六世孫訥, 晉司隸校尉。孫憲生羨。羨二子:敏、該。敏從子僧利。
延伸閱讀:
李喬:劉氏得姓 始自劉累
李喬出席2014年海峽兩岸劉氏宗親交流論壇并做主旨演講。(中國臺灣網 劉瑩 攝)
中國臺灣網9月25日消息 日前,2014年海峽兩岸劉氏宗親交流論壇在臺北舉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李喬出席本次活動,李喬以譜序、墓志為例作分析,總結出“劉氏得姓,始自劉累”,以下是演講全文:
關于劉氏得姓始祖,歷來說法不一,有說堯帝裔孫劉累的,有說堯帝長子監明的,有說監明之子式的,有說堯帝次子丹朱的,有說堯帝九子源明的,可謂是眾說紛 紜,莫衷一是。本人覺得確定誰是劉氏得姓始祖應遵循以史為據,尊重宗親感情為基本原則,此前已有多人以史籍為據對劉氏得姓始祖做過論證,而從劉氏宗親認可 的角度來論證劉氏始祖的文章還比較少。為此,本人愿拋磚引玉,從這個角度切入,對劉氏得姓始祖做一研究,以期有更好的研究成果出現。
國有國史,家有家譜。家譜作為記錄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一種載體,是人們追宗認祖的重要依據。譜序作為家譜重要組成部分,不僅 記載宗族編修家譜的起因,還要對家族姓氏的起源、家族的遷徙流轉和發展的過程做概略介紹,很多述及得姓始祖,而依據家譜撰成的墓志也往往追述傳主得姓始 祖,成為人們尋根認祖的重要文獻。為此,本文選取劉氏家譜譜序以及劉氏族人墓志對劉氏得姓始祖做一分析。
一、家譜中關于劉氏得姓始祖劉累的記載
在筆者所見劉氏家譜中,把劉累視作得姓始祖的比比皆是,其中不少直接把劉累認作得姓始祖,如,明代吏部尚書王直所作《龕溪劉氏族譜序》稱:“陶唐氏之后封于劉,劉累事夏孔甲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其仕晉者為范氏,然皆累之后也。”
明天啟五年(1625)宋代學長劉屏山十五世孫劉恩任《續修家乘述》就說:“陶唐氏后有諱累者,實為吾宗之鼻祖。嘗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姓曰御龍氏,后龍死不能應孔甲之求,懼而遷于魯。”
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唐末名將劉巨容二十六世孫劉家卿《重修漢平公世系譜序》稱:“吾劉氏出自劉累,能擾龍,以事孔甲,在夏則為御龍氏,在商則為豕韋氏,在周則為唐杜氏,在春秋則為范氏,在秦復姓劉氏。”
清道光十年(1830)薛約《重修戲魚墩劉氏宗譜序》載:“劉之為姓,肇于夏孔甲時擾龍之劉累。”
清同治十三年(1874)鄧元燮《劉氏續修譜序》謂:“考鄒祁劉氏,其上世首自劉累,以豢龍事孔甲,為豢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在晉為士氏,暴秦之末,士氏后有太公者,其三子邦為沛公。”
劉奉璋《受姓源流考》載:“劉氏凡二十五望族,并陶唐氏劉累之后……夏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事孔甲,賜氏曰御龍氏,代有豕韋氏、彭姓之國,故在商為 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唐、杜二國名。商末豕韋氏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于杜,為杜伯,杜伯子隰叔奔晉為士氏,世孫會仕晉為士師,又為士氏,食邑于隨, 后更受范,復世為范氏。士會奔秦,后歸晉,有子留秦不歸,復累姓為劉氏”
而元延祐七年(1320)劉仕珍、劉仕青《舊敘》雖然沒有直說劉氏得姓始祖為劉累,但從其“余族之得姓于夏,有劉氏焉” 可知,劉氏得姓在夏代,始于劉累。
在劉氏得姓方式上,有的認為劉氏得姓源自劉累封劉,如,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德縣教諭朱廉《續修宗譜序》稱:“劉氏系本陶唐,累公膺豢龍之命,食采于劉,后即以劉為姓。”
民國九年(1920)劉國翔《重修族譜記》也說:“溯我劉氏,自累公受姓于劉,由夏歷商至周,而顯延于沛漢,續于昭烈,經晉而唐。”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劉源浚《彭城劉氏世譜舊序》載:“劉之先出自陶唐,其嗣封于劉,后因以劉為氏。至夏時,其裔孫生而有文在手,成劉累二字,后 封為累侯……劉累學擾龍以事孔甲,當時以官為氏,在夏為御龍氏,商為豕韋氏,周為唐杜氏,宣王時,杜伯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稱士氏,及曾孫士會,于魯文公六 年如秦,七年以其族奔秦,十三年晉人使魏壽余偽以魏叛而誘士會,歸于晉,其處秦者遂復劉累之姓。” 文中雖然沒有直說因劉累封劉而有劉氏,但從“劉之先出自陶唐,其嗣封于劉,后因以劉為氏”和“其處秦者遂復劉累之姓”仍然可以推出劉氏因劉累封劉而得姓的 結論。
有的則認為劉氏是以劉累之名為姓而來,如,明代大文學家宋濂在《泰和劉氏先德錄》序中就說:“惟劉姓出自祁。其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事 夏孔甲為御龍氏,子孫在商更為豕韋氏,又更為唐氏,至周又更為杜氏。杜氏生士蔿,為士師,因官命氏,又更為士氏。至晉士會入秦,雖復歸于晉,而子孫留秦者 遂稽劉累之名,別姓劉氏,此得姓之所由始,凡六更矣。”
《上虞劉氏宗譜》卷首《受姓世次》也說:“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嘗學擾龍于豢龍氏,事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 氏。在周為杜伯,亦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生子士蔿。士蔿生成伯缺,缺生士會。士會適秦歸晉,有子留于秦,自為劉氏。”
《起霞劉氏宗譜》所載《劉氏族譜源流序》稱:“劉之姓昉于帝堯之孫生而左手有文,成劉累二字,帝后封為累侯。夏為御龍氏,商為豕韋氏,周為杜柏氏,有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生士蔿,士蔿生成伯,成伯生士會,皆以官為氏。士會奔秦,后歸晉,有子留于秦,遂復劉姓。”
《余姚開原劉氏宗譜五編》所載《劉氏世系源流》云:“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而有文在手,曰劉累,因為姓名,能擾龍,事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 氏,在周為杜柏,亦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生士蔿,士蔿生成伯,成伯生士會,士會適秦,復歸晉,有子步留秦,自為劉氏。”
更多族譜雖然沒有明確劉累為劉氏得姓始祖,但均強調劉累作為劉姓第一人在家族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如南宋文學家謝枋得《弋陽劉氏會修遷派敘》稱:“夫劉氏之先出自陶唐,本軒轅之后,有劉累擾龍事夏王孔甲,因封為御龍氏。其后族大派繁,有二十五望焉。”
宋代迪功郎劉孝祥《劉氏原姓》謂:“劉氏之先,出自陶唐。陶唐氏既衰,后有劉累者,學擾龍以事孔甲,賜姓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 為范氏。晉范武子士會當靈公之世,魯文公之年,以其族奔秦,秦人患秦之用士會也,相與謀復之,乃使魏壽余偽以魏叛晉歸秦,以誘士會。士會歸晉,其別宗處于 秦者,為劉氏。”
南宋文學家王十朋《劉氏宗譜序》曰:“劉氏之姓出自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劉,其后劉累事孔甲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晉為士氏,士會奔秦后歸晉,有子留于秦,為劉氏。此劉氏郡名之所由來也。”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劉盛大《晉陵新安源流補遺》載:“劉氏乃帝堯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劉,裔孫劉累以豢龍事孔甲,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晉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者為劉氏。”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周清原《洪洞劉氏族譜序》稱:“史稱劉氏之先為豢龍氏,昔劉累善豢龍,嘗養二龍以事夏后孔甲,孔甲喜,氏之曰豢龍。無何其雌者死,累醢而進之,懼其復問也,則棄而逃之,其子孫復為劉氏云。”
康熙五十四年劉鎮《宗譜自序》曰:“陶唐之后封于劉,裔孫劉累事夏為御龍氏,商為豕韋氏,周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氏奔晉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后奔晉者為劉氏。”
康熙六十年劉標《世譜源流考》謂:“劉之姓出自帝堯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劉,因以為姓,至劉累以豢龍事孔甲,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豕韋國。于唐為杜 氏,杜伯子隰叔奔晉為士師,以官為氏,士蔿為大司空,生成伯,成伯生會,字季文,食邑于范,又為范氏。世為晉卿,后奔秦復歸晉,有子留于秦,復為劉氏。”
劉士鷗《宗譜源流考》載:“劉之先出自陶唐氏,至劉累以豢龍事孔甲,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晉為士氏,再傳而生士會,會在晉卿中最賢,先嘗奔秦,歸而將中軍,邑于范,其子處秦者,復為劉氏。”
光緒二十一年(1895)劉仕梅《中湘升廷山劉氏三修族譜序》稱:“我劉氏系出陶唐氏之后,裔孫劉累事夏孔甲,在夏為御龍氏,商為豕韋氏,周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晉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后奔晉,處者為劉氏。”
論壇現場。(中國臺灣網 劉瑩 攝)
二、墓志中關于劉氏得姓始祖劉累的記載
墓志是中國古代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重要文體,往往追述傳主得姓始祖,劉氏族人墓志也不例外,不少墓志將劉累視作劉氏得姓始祖,如《北魏劉賢墓志》就認為 劉累分封于劉地,是劉氏的得姓始祖:“君諱賢,字落侯,朔方人也。其先出自軒轅皇帝,下及劉累,豢龍孔甲,受爵于劉,因土命氏。隨會歸晉,留子處秦,還復 劉氏,以守先祀。”
《魏故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太保太尉公錄尚書事都督冀定瀛殷并涼汾晉建郟肆十一州諸軍事冀州刺史郟肆二州大中正第一酋長敷城縣開國公劉(懿)君墓志銘》 認為劉氏家族是由劉累豢龍開啟的,“君諱懿,字貴珍,弘農華陰人也。自豢龍啟冑,赤烏降祥,盤石相連,犬牙交錯,長原遠葉,繁衍不窮,斧衣朱紱,蟬聯弈 世” 。
唐時,劉氏族人的墓志把劉累尊為劉氏得姓始祖的不勝枚舉,如《大唐故劉君(普曜)墓志銘并序》曰:“君諱普曜,字叔明,河間人也,其先出自帝堯劉累之胤,在夏為御龍氏,在周為唐杜氏,后有仕晉,食采于隨,士會既自秦歸,處者遂復累姓。”
《唐故處士劉君墓志銘并序》載:“君諱德師,字仁楷,彭城人也。昔馴螭夏載,攸彰命氏之源。”
《大唐故秘閣歷生劉君墓志銘并序》云:“君諱守忠,字高節,楚國彭城人也。原夫玄珪錫成,御龍所以命氏。”
《大周王氏故劉夫人墓志銘并序》謂:“開封命氏,創業于陶唐;得姓承家,肇基于劉累。”
《大周劉君墓志銘并序》曰:“公諱儉,字謩,彭城人也。祖開,隋洛州伊闕縣令,因而家焉,故今為洛陽人也。原夫豢龍錫氏,見自素王之傳,斷蛇受命,聞乎赤帝之紀。”
《周故劉君墓志之文銘》載:“君諱基,字張宜,潞城人也。其唐堯之苗裔,劉累之胤緒。”
《大唐河間邢君故劉夫人墓志銘并序》云:“夫人諱達,徐州彭城人也。父汝州梁縣丞之女。昔日豢龍在夏,卯金得姓。”
《大唐故忠武將軍河南府懷音府長上折沖上柱國河間君劉君墓志銘并序》謂:“公諱□,字庭訓,沛國豐人。古者生而有文,因官得姓。堯之妃見日累累有南流,感而有娠,生子有文在其手曰劉,因以為氏。”
《大唐故安鄉郡長史黃府君夫人彭城劉氏龕銘并序》曰:“夫人諱字,彭城人也。擾龍肇裔,斬蛇丕緒,保姓受氏,不隕其名。”
《大唐故劉君合葬墓志銘并序》云:“君諱智,字奉智,其先彭城郡人也。恭聞受氏于夏,受命于秦,創庶天官,化被江漢,爰洎魏晉,代列侯伯,令為京兆府涇陽縣人也。”
《大唐故同經略副使承務郎滄州魯城縣令劉公墓志銘并序》載:“公諱談,字再平,始自唐堯元妃之□劉累之后,因著其氏也。”
《唐故左衛劉府君墓志銘》曰:“公諱僧,字彥達,本河間郡人也。五代祖因官關右,遇亂不歸,故今為長安縣人焉。昔豢龍夏代,開命氏之源;斷蛇沛澤,啟興王之運。”
《唐故梁國劉府君墓銘有序》云:“府君諱理,字美玉,梁郡人。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孔甲,因而氏焉。”
《大周故處士劉君墓志銘并序》謂:“君諱通,字弘易,沛郡彭城人也。其先陶唐氏之苗胤劉累之后。”
《周故樞密副承旨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彭城劉府君(琪)墓志銘并序》稱:“劉氏出陶唐之后累,以御龍事夏孔甲,載籍始著,厥族漸昌。”
更多墓志雖然沒有明說劉累為劉氏得姓始祖,但對劉累在劉氏家族發展史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如,《唐故昭義征馬軍百人將云麾將軍試殿中監彭城劉君(秀珍)墓志銘并敘》曰:“惟公(秀珍)之先,自帝陶唐氏光宅天下,有裔子劉累,為帝御龍,而興其祚。”
其中不少墓志將劉累御龍與劉邦斬蛇相提并論,如,《大唐并州晉陽縣令李君夫人彭城劉氏墓志銘并序》云:“夫人劉氏,彭城人也。昔夏業開圖,御龍標其盛列;漢朝啟祚,斬蛇茂其隆基。”
《大唐故十學士太子中舍人上柱國河間縣開國男贈率更令劉府君墓志》載:“公諱浚,字德深,汴州尉氏人也……銘曰:豢龍有氏,斬蛇方貴,禮樂相承,衣冠不墜。”
《大唐故朝散大夫行申州長史上柱國劉府君墓志銘并序》謂:“君諱如璋,字子玉,弘農人也。原夫玄珪錫祉,御龍系其芳胤;彤云應符,斬蛇開其景業。”
《大唐故騎都尉劉君墓志銘并序》稱:“君諱節,字守操,河間人也。遠祖因官上黨,子孫家焉,故今為潞州上黨人也。自豢龍積慶,翊夏室以先鳴;斬蛇也累福,成漢邦而得浚。”
三、結論:劉氏得姓,始自劉累
從譜序、墓志來看,劉累被劉氏族人奉為得姓始祖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以國為氏。劉累封于劉地,其后人以國為氏,是劉氏的一個來源;一是以名為氏。劉累后人以其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是劉氏的又一個來源。這兩種說法都不是空穴來風,都可以從古代姓氏史籍中找到其來源。
以國為氏的說法源于唐林寶《元和姓纂》、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等姓氏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帝堯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劉。裔孫劉累,事夏后孔甲,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晉,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者為劉氏。”
《通志·氏族略》亦曰:“劉氏,祁姓,帝堯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劉,其地今定州唐縣也。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夏后孔甲,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 氏,亦為杜伯,以成王滅唐而遷之于杜也,今永興長安縣南十里下杜城是也。至宣王滅其國,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于秦 者為劉氏。此祁姓之劉也,以國為氏。”
不過,上述史籍并未說明具體是誰被封在劉地,更未述及劉累被封于劉地,其他史籍也沒有劉累封劉的記載,相反漢代流行的緯書《尚書中候》、宋代羅泌《路 史》認為被封于劉地的是堯帝長子監明的兒子。《尚書中候》載:“堯之長子監明早死,不得立,監明之子封于劉。” 《路史》亦有“堯之子十,其長號監明,先死而不得立……監明之嗣式封于劉,其后有劉累” 的記載。清代姓氏學大家張澍《姓氏尋源》也記載說:“帝堯娶散宜氏之女女皇,生長子監明。(監明)先死,監明之子式封于劉,其后有劉累。”
對于監明之子封劉的說法,古代史家多有質疑,就連提出此說的羅泌也底氣不足,他在“堯之子十,其長號監明,先死而不得立……監明之嗣式封于劉,其后有劉 累”之后又作注說:“《唐表》云,陶唐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按,《左傳》:有文在手曰劉。”清代史學家梁玉繩也認為監明封劉不可信,他說:“《左 傳》、《路史》謂堯長子考監明之子,封留為留氏(留與劉通),累出其后。恐不可信。” 近代學者章炳麟也說:“《緯書》說監明為鎦(鎦與劉通)姓,堯子有監明,未知所出,不可信。”
而劉累封劉的說法,史籍不見記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劉累封于劉地,其后人以國為氏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劉氏家譜、墓志將劉累認作劉國始封國主,或是劉氏族人出于對劉累愛戴與敬仰附會的結果。
以名為氏的說法最早見于《新唐書》,該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能擾龍,事夏為御龍 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封為杜伯,亦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會。會適秦,歸晉,有子留于秦,自為劉 氏。” 南宋文史學家鄧名世也持此觀點,他在《古今姓氏書辯證》中說:劉氏“出自祁姓,陶唐氏之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能擾龍,事夏王孔甲,為御龍 氏。商高宗武丁時,徙封豕韋,又為豕韋氏。商末,徙封于唐,居堯之故墟,又為唐氏。周成王滅唐,封其后于杜陵,又為杜氏。杜伯事周宣王,無罪見殺。其子隰 叔奔晉,生士蒍,為士師,有功,因官命氏,又為士氏。蒍生成伯缺,缺生武子會。魯文公六年,晉人使士會逆公子雍,不得入,士會遂留事秦。晉靈公八年,晉召 士會于秦,秦人歸之。其子孫處秦為劉氏。”
劉累得名方式雖然聽起來有些離奇,但劉累確有其人,其以名為氏的得姓方式也符合中國古代姓氏起源的規律。
劉氏起源復雜,要搞清其來源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清代史學家、譜學家陶澍在為劉氏家譜作序時,就曾兩次發出劉氏家譜難譜的感概,他說:“蓋余考古姓氏 之書,其最難譜者莫如劉氏。”又說:“譜學難,而譜劉氏尤難。”盡管如此,劉累作為劉氏的得姓始祖不僅得到了劉氏族人的廣泛認可,也有一定的文獻依據,作 為一種文化尋根,我們仍然可以說,劉氏得姓,始自劉累。
此次活動由中國臺灣網、平頂山市劉氏文化研究會和旺旺中時傳媒集團、臺灣劉氏宗親會總會共同主辦。本屆論壇是為凝聚兩岸民眾的血脈親情,鏈接兩岸劉氏的宗族情誼,整合兩岸姓氏宗親團體力量,促進劉氏宗親共同發展而搭建一個全新的交流平臺。
(中國臺灣網 李瑞艷)
弘揚劉氏文化,傳承先祖精神;
四海一家,天地一劉。
打造劉氏宗親溝通、交流平臺。
祝福劉氏宗族薪火相傳、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